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

980403 西螺大橋

西螺大橋於1937年(昭和12年)開始發包興建,日治時期主要的建設部分為橋墩,方法是先以鐵條梆出橢圓形空心板模,接著灌漿抽沙來加重重量使板模下沉,如此反覆作業,使每作橋墩的基樁高度約二層樓高,32座橋墩於1941年完成,之後因戰爭鋼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設,成為未成道路。

戰後,中華民國政府在美援下於1952年5月29日再度開工,12月25日全部完工,隔年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。西螺大橋全長1939.03公尺,橋面寬7.3公尺,共32座橋墩、31個橋孔,採華倫氏穿式,以鋼鐵作架,橋泥主要為水泥。完工當時,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,也是遠東第一大橋,亦使日治時期即定線的縱貫道路全線通車。另外,橋上亦併設糖業鐵路,為南北平行預備線最晚完工的一段,唯1979年以妨礙交通為由拆除。

--引用自wiki百科

西螺大橋當初在命名時,雲林跟彰化的居民都有意見,後來採用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使用英譯名,才稱為西螺大橋。

在雲林側與彰化側橋頭都有造景,雲林側的作得比較好一點,現在看到的是彰化側的就一個普通的觀景台。

鮮紅色的紅色外觀是西螺大橋的特徵,在西元兩千年原本因老舊要被拆除,後來被當作彰化縣歷史建築保存下來。現在西螺鎮常在這邊辦自行車活動,經西螺大橋跟溪州大橋作一個巡迴。

西螺大橋下是濁水溪的河床,乾燥後的河沙其實跟海沙很像,光看河床會讓人以為這裡是海邊。

溪水暴漲時沖刷出的沙壁,像懸崖一樣陡峭。

是誰在濁水溪的河床上,弄丟了回家的鑰匙?

看到一顆長得很茂盛的蘆葦,小時候常在路旁見到,但長大後已多年不復見這種植物。

長得像流星鎚的植物,每年掃墓都會在墓園見到。

濁水溪水位暴起暴落,平常旱季河床還被附近居民拿來當作農地。

這算濁水溪的河堤吧~在河堤後面就是一般的農地。

但在河堤內居然還有人搭了小屋...

這是相思樹吧?

這個是另一條橋的橋墩,只是已經被拆除了。應該是wiki裡提到的糖業鐵路。

GOOGLE地圖

歡迎點入後查看其它我的攝影景點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